您当前所在页面:首页 - 新闻中心 - 新闻动态

新闻中心

中医脉诊验孕PK西医验孕(央视网)

发布时间:2016-09-12 来源: 浏览量: 字号:【加大】【减小】 手机上看新闻

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
即可在手机端查看

    摘自:2014年10月15日 央视网  作者:杜雨敖

    这两天,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“烧伤超人阿宝”出5万元奖金,发起以“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验孕准确率是否能超80%”的挑战。很快,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,成都老中医吕即来也通过微博报名参加并公开表示:“我愿意出20万元作为奖金,摆一个中西医擂台赛。不但要验孕,还要挑战通过诊脉来判断还有几天来月经。”这阵势,火药味十足,中西医之争的这个老话题又被揪了出来。

  网络如此关注,大概和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古装剧有关,很多剧中女主角都是靠中医把脉验孕。但如今,还有靠把脉验孕的吗?这一准确率又能达到多少?上海市两位中西医界知名专家接受了央视网记者的专访,对热议话题进行解读。

  中医诊断:停经滑脉

  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隆卉告诉记者,中医辨别是否怀孕,大致是从停经、厌食、倦怠思睡、晨起恶心和滑脉等方面来了解。

  王隆卉,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,有近30年中医就诊经验。她告诉记者,中医辨别是否怀孕,大致是从停经、厌食、倦怠思睡、晨起恶心和滑脉等方面来了解。

  首先,要看是否有滑脉的现象。王隆卉医生说:“所谓‘滑脉’指脉搏形态呈现流利圆滑的感觉,这是由于孕妇的血液循环受到妊娠的影响,从而影响了脉搏。摸脉时,将三根手指搭在对方手腕上,如果怀孕,则脉象入盘滚珠即为滑脉。”其次,询问经期是什么时候,是否停经,是否有恶心呕吐等症状,再观察对方脸色,就基本可以考虑对方是否怀孕;最后,还会建议患者做个检查,明确诊断。

  西医诊断:HCG尿检+B超

  上海新华医院产科主任杨祖菁医生说:“中医方法能诊断出怀孕,但是当孩子发育到50至60天的时候,应当进行B超检查,排除是否有不良胎儿的可能,而这个依靠脉象来断定不太容易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国基本都是采用青蛙实验(将测试者尿液注射公青蛙腹腔,24小时后收集公青蛙尿液,其中含有大量青蛙精子即表示怀孕。)的方法来检测是否怀孕,而在这之前中医把脉则是最主要的就诊方式,准确率可以达到八成左右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西医验孕试纸出现,通过检测尿液中HCG的浓度来确诊,平均准确率达九成。

  记者采访到了上海新华医院产科主任杨祖菁,据她介绍,西医测孕方法是检测准妈妈血或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。目前,市面药店就可以买到各种测试纸、验孕棒。此外,B超检查、妇科检查等都能帮助准妈妈及时了解胎儿发育的全部信息。杨祖菁医生说:“中医方法能诊断出怀孕,但是当孩子发育到50至60天的时候,应当进行B超检查,排除是否有不良胎儿的可能,而这个依靠脉象来断定不太容易。”

  中西医:相结合,相辅助

  近日,加入挑战的成都老中医吕即来在网上表示:“中西医各有千秋,应挖掘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。西医在检验和急救方面有优势,而中医在慢性病的调理和疑难杂症诊治方面有优势,最好的相处之道就是合作。”

  既然验孕试纸准确率已经如此之高,把脉就诊的意义何在?王隆卉医生表示,首先,一个9成的准确率,一个8成的准确率,双管齐下效果更好。“我在采用两者结合后,实践发现基本没有诊断失误过,不敢说100%,99%还是没有问题的。”其次,在西医尚未进入国内的年代,脉诊确实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中西医本来就是各具所长,没有必要一概而论。一名优秀的中医依靠脉诊,诊断怀孕的准确率很高,但并不是仅仅依靠摸脉就得出的结论,而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出,仅靠脉象就推断怀孕的说法不成立。

  现在孕妇就医,医院不提倡医生仅靠脉诊就确定是否怀孕。一般有中医功底的医生都能够靠摸脉判断是否怀孕。同样,即便使用试纸测试也有误差率,更别提中医是靠医生经验诊断。为尽可能对患者负责,保证诊断结果,医院现在全都采用验尿等准确率更高的方式检验。

  其实,“脉诊验孕PK”只是近年来中西医之争的一个缩影。采访中,两位医生一致认为,这样的PK实在没有必要。中西医水火之势历来已久,一件小事都可以引爆。发起这场挑战赛,大家希望看到的是更多人关注中西医,而不是一场驱逐战。就连加入挑战的成都老中医吕即来在网上也表示:“中西医各有千秋,应挖掘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。西医在检验和急救方面有优势,而中医在慢性病的调理和疑难杂症诊治方面有优势,最好的相处之道就是合作。”

分享:

上海市中医医院
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

嘉定院区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荣联路68号
电话:021-56639828

芷江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
邮编:200071
电话:021-56639828

石门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
电话:021-62588203


沪ICP备15010047号
沪卫(中医)网审[2013]第200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