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摘自:2015年4月1日 《解放日报》 08版 作者:顾泳
戴上炫目手环,轻敲几下,启动睡眠监测模式……如今,这一流行趋势正在白领一族中传播开来:作为最典型的可穿戴设备,具有睡眠监测功能手环不仅能将深度、浅度睡眠分区显示,还会用各类图表、曲线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,着实赚足眼球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27%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,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睡眠监测,是否具有科学依据?能否作为权威参考?
传感器监测的数据不够全面
可穿戴设备如何实现睡眠监测?上海医微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耿解释,睡眠监测通过传感器,对人体的脉搏、体温、动作进行监测,再以系统计算方式累计计算;利用参数得到记录后,最终判断被监测者睡眠状态。利用传感器监测睡眠,并非新鲜事物。医学专家透露,十几年前,这种监测方法一度试图在医院推广,但考虑到数据不够全面客观,最终未能采纳。
如今可穿戴设备蜂拥而至,传感器监测睡眠“医改民用”,并随着智能手环的推广,积聚了一定影响力。白领孙小姐表示,“戴着睡眠监测手环,可时时提醒我需要重视睡眠。”不过有时明明睡得很香,监测下来却发现,深度睡眠时间只有2小时,反倒增加了心理负担,徒增焦虑。
睡眠监测有医学上的金标准
可穿戴设备监测睡眠的数据只能用作参考,无法代替专业医学诊断。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张雯静直言,传感器所监测的心脏、脉搏、体温等,确实可推测出睡眠的大致情况,但无法做到精准。医学上对睡眠的评价,必须涵盖两大元素:睡眠分期、睡眠时间,传感器却无法精确描绘出这两点。潘耿补充,传感器的原理在于将物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,这种转换会产生一定误差。正如医生们认为,电子血压计再准确,精准度肯定比不过汞柱血压计。
那么,睡眠到底能科学监测到吗?专家表示,多导睡眠监测图是被公认的睡眠监测金标准,也是医院里普遍应用的监测方式。这种睡眠监测法相对复杂,需将电极置放在人体头部、眼部、下颌等,监测脑电、眼动、肌电、甚至血氧、心电等多个指标,再根据专业人员的科学分析,最终给出翔实、准确的睡眠数据,以供制定治疗方案用。张雯静表示,医务人员也很想开发出更简便的监测仪器,但这种探索尚未成功。
上传睡眠数据可能泄露隐私
通过APP将每日睡眠监测数据上传,在许多年轻人看来,此种做法颇为新鲜有趣,却可能存在暴露隐私的风险。潘耿说,上传数据本身并不涉及隐私,可一旦知晓数据背后具体人的性别、年龄等信息,数据被激活了,就成为具体人的健康信息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,相关法律严格规定,收集数据时必须保护个人信息。鉴于可穿戴设备在我国才刚起步,许多产品开发商走“灰色地带”。例如,使用者登记注册时填写个人信息,并同意免责条款。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,为保护隐私埋下了后患。
专家提出,想要让可穿戴设备从时髦的新鲜玩意儿,蜕变成可穿戴习惯,仅靠新奇的界面设计、好玩的积分兑换远远不够。实际上,不少年轻人“可穿戴”一把后,便将手环随手一放了。可穿戴睡眠监测要持续发展,开发更核心技术、结合生活习惯等改善睡眠状况,或许将更有市场黏度。张雯静提醒,健康人群用可穿戴监测睡眠作为参考,无可厚非。但若出现连续失眠3天以上,或一周失眠2至3次、持续一个月以上者,还需及时前往专业医院就诊治疗,以免耽搁病情。
上海市中医医院
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
嘉定院区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荣联路68号
电话:021-56639828
芷江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
邮编:200071
电话:021-56639828
石门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
电话:021-62588203
沪ICP备15010047号
沪卫(中医)网审[2013]第20015号
订阅号二维码
服务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