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摘自:2016年8月28日 《东方早报》 作者:肖蓓
由于简便易行,拔罐成为居家保健的良方。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张学亮副主任医师提醒,在家里拔罐应注意不要被烫伤,控制罐量,并非越多越好。因为拔罐是一种耗散,拔罐过多会导致气血损耗,会疲乏。在家里拔罐时,对穴位的要求不高,可以哪里疼痛拔哪里,拔罐时间控制在五至十分钟。
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
拔罐究竟是什么感受?真能拔出体内的“洪荒之力”吗?身体周刊记者走访上海市中医医院,亲自体验拔罐的力道。
先辨证再拔罐
周一早晨,上海市中医医院针灸科,张学亮副主任医师正在为患者问诊,很多患者都是来进行拔罐和针灸治疗的。
67岁的毛阿姨就是一个老患者。她说:“由于身患肩周炎,我的肩部疼痛,双手举不起来,在张医生这里进行针灸和拔罐治疗后,肌肉酸痛得到缓解,双臂运动灵活,已经能举起双臂,手臂可以摸到后腰了。”
拔罐前,张医生先给毛阿姨把脉、看舌苔,通过望闻问切,了解疾病进展。拔罐时,张医生用“闪火法”,将95℃酒精棉球点火,然后在玻璃罐里快速引火,使罐内的氧气受热,释放二氧化碳,形成负压,立即吸附在皮肤表面。只见罐内的皮肤慢慢隆起、变红,形成一个个红色的罐印。留罐10分钟之后,去掉玻璃罐,可以清晰看到暗红色的罐印。
除了闪火法,还有很多拔罐的方法,如走罐、闪罐、刺络拔罐等。张学亮介绍说,走罐是在罐口涂凡士林或精油,将罐吸住后,手握罐底,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,至皮肤潮红;用于面积较大、肌肉丰厚的部位,如腰背;多用于感冒、咳嗽等病症。闪罐是指罐子拔住后,立即起下,反复吸拔多次,至皮肤潮红;多用于面瘫。刺络拔罐则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;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-5毫升,对局部气血运行不畅、疼痛厉害的效果较好。
拔罐会不会疼?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?记者也体验了一次。张医生先给我把脉看舌苔,辨证认为我总体体质不错,不过近日吹空调贪凉,体内瘀较多,尤其是肩部有些僵硬、酸痛。于是,他在我肩背部,选取七个穴位,分别是肩髃、肩井、天宗、大椎。玻璃罐刚刚吸住皮肤,就感觉微微发烫,一股强力将肩背部皮肤越拉越紧。扭头看,玻璃罐内的皮肤已经发红,隆起一个鼓包。十分钟之后起罐,顿觉肩部温热,轻松不少,刚才的僵硬一扫而光。
张医生解释说:“肩髃在肩部关节位置,此处易劳损,气血瘀积,因此罐印最深。肩井主一身之气,起到提升作用。天宗与手关节活动有关,大椎主一身阳气,为诸阳之会,帮助阳气生发,气血运行。人体的阴阳平衡、气血调畅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,不是一次拔罐就能解决问题的,需要不断地调整气血平衡,才能达到一个健康状态。”
罐量并非越多越好
一次拔罐,罐印却有深有浅,罐印的深浅是否表明了肌体的状态呢?
张学亮医师解释说:“在负压的吸引下,局部皮肤扩张,如果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差,血管壁弹性差,就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,形成罐印,同时祛除体内的风、寒、湿、瘀等邪气。肌体的状态可以通过罐印的深浅来辨别。比如罐印较深接近黑色,就是瘀,罐印较淡就是寒或风,罐印较红就是热,而罐印易起水泡则表明是湿。从病机角度讲,外感风寒,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,运行到肌肤表现为僵硬,到肺经表现为感冒,到脾胃表现为胃痛,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拔罐治疗。”
临床上,拔罐常常与针灸结合使用,二者有何异同?张学亮说,“针灸和拔罐,都是在同一中医理论下的治疗方法,都具有祛风、散寒、通络的作用,通常结合使用。相比于针灸,拔罐操作简便、覆盖面积大,对穴位精细度要求不高,患者舒适度较高。但对穴位经络的刺激较浅,而针灸对穴位的精细度要求更高,刺激的部位更深,对脏腑经络的作用强,对医师的要求更加专业。通常是先针灸进行深层刺激之后,再通过拔火罐进行浅表的调节。为加快拔罐效果,还可以在局部针刺,通过负压导致皮肤出血,一般寒湿、湿热较重的,就会皮肤破损起泡。”
由于简便易行,拔罐也成为居家保健的良方。张医生提醒大家,在家里拔罐应注意不要被烫伤,控制罐量,并非越多越好。
用闪火法拔罐时,要掌握正确方法,切忌火烧罐口、酒精过多,注意酒精烫伤。在关节、重要脏器周围拔罐时,不主张起泡,尽量不要留下疤痕,否则会影响关节活动。
拔罐的疗程因病程、年龄而异,一般一周两到三次。拔罐是一种耗散,属泻法,需控制拔罐的量和强度。年轻气血旺的患者,印子较深,消退得也快,可以等罐印消退后继续拔罐。而年龄大的患者,则不要过于频繁。
拔罐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、肥胖、体质状态来控制拔罐量,并非越多越好。在有些美容院,一次拔罐整个背部拔得满满两排,这样并不好。因为拔罐是一种耗散,拔罐过多会导致气血损耗,会疲乏。一般罐量控制在10个以内,尤其是气血不足的老年人,罐量要少一些。在家里拔罐时,对穴位的要求不高,可以哪里疼痛拔哪里。一次不要拔太多罐,可以重复多次拔罐,拔罐时间控制在5-10分钟。
常见病的拔罐疗法
◆ 咳嗽拔罐疗法
主穴选定喘穴、肺俞穴;风寒咳嗽配风门穴;风热咳嗽配大椎穴。用闪火法拔罐,留罐8-10分钟(年龄较小的小儿罐内负压宜小,负压过大易伤患儿皮肤),小儿也可采用闪罐法,每日1次,3-5次为1个疗程。
◆ 颈肩综合征拔罐疗法
患者取俯卧位,医生在酸胀、麻木及疼痛的颈肩部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外上缘处皮肤上涂抹适量跌打万花油,将火罐吸附于皮肤上,并于病变部位来回推动火罐,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为宜。
走罐后采用三棱针在痧点局部点刺,选口径适中的火罐用闪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,留罐约10分钟,每处出血约2-3毫升,隔日一次,5次为1个疗程。
◆ 膝关节炎拔罐疗法
可采用药罐疗法:将羌活、独活、防风、木瓜、桑枝、川断、牛膝、杜仲、艾叶、鸡血藤、川芎、当归各15克装入布袋内,加清水煮沸5分钟,再把小号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0分钟,使用时用镊子夹起竹罐直接叩于患侧内、外膝眼及鹤顶穴处,每次15分钟,隔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刮痧:“一板在手”居家保健
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
与拔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,还有一种民间疗法——刮痧。
十多年前,电影《刮痧》中,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给孙子刮痧而被控虐待儿童。而随着拔罐在奥运的火爆,更多来自中国的传统疗法受到热捧。
刮痧起源于民间,也流传于民间,似乎不登大雅之堂,却一代代沿用至今。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,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,使经络穴位处充血,可活血化淤,改善新陈代谢,激发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。
一方面,由于费用低廉、没有经济效益,正规医院对刮痧的积极性不高。另一方面,美容院、养生会所里的刮痧鱼龙混杂,大部分刮痧师没有资质。真正的刮痧疗法面临失传。
记者采访沪上多位中医师,让他们揭秘刮痧疗法。在他们看来,“一板在手”的刮痧疗法并不神秘,尤其是非治病的保健刮痧,操作简便,可以作为家庭保健方法。
源自砭石治病
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,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,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、遵循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原则,用器具(砭石、牛角、玉石、火罐)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,通过良性刺激,使经络穴位处充血,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、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“沙”样的斑点,改善局部微循环,可疏通经络,活血化淤,消肿止痛,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。
刮痧疗法历史悠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时代。“刮痧”这个“痧”字也就是“痧症”。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,人们患病时,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、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,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。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,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,这也是“刮痧”疗法的雏形。唐代文献始有用苎麻刮治痧症的记载,至清代时,刮痧疗法已大为盛行,刮痧专著琳琅满目,比较典型的如郭志邃《痧胀玉衡》一书,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。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在全球回归自然疗法的热潮中,刮痧由经验刮痧发展为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指导,循经走穴,内病外治的辨证刮痧。在机制研究上,从活血化淤、免疫调节、改善新陈代谢等方面解释了刮痧的治病机制。
另外,关于刮痧的工具,古代就有用木制或竹制的,亦有用汤匙、碗边、铜钱、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,治疗的病症一般局限于痧病及中暑、感冒、腹泻等病症。而现代的刮痧工具,使用较多的是以水牛角或玉石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刮痧板,甚至还出现了纳米材料的刮痧板。治疗病种也拓展到内、外、妇、儿等科的400余种疾病,并涉及消除疲劳、减肥去脂、美容养颜等养生保健领域。
刮痧的治疗作用
刮痧能让皮肤出现充血现象,毛细血管张开,破裂,皮肤很快会出现痧痕和细沙粒(出血点),以出痧的形式将体内毒素排出体外。“百病皆可出痧”。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出痧来判断体质和疾病。
民间刮痧师李湘授认为,针灸、推拿的适应证都适应于刮痧,但只有刮痧会在身上留下痧痕。痧是渗出血管之外,存在于皮下组织之间的“离经之血”,是人体代谢的产物,一般认为是毒素。一般来说,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,痧的颜色越深表示疾病越重,由于风、寒、湿越重,经络阻滞不通,因此“痧”就出得多,颜色深。如果病情较轻,“痧”出得少,颜色也较浅,没有疾病的一般不出痧。
皮肤上的“瘀血”会在3-5天内逐渐消退,1周左右恢复正常。痧退的过程称“自家溶血”现象,这一过程不会损害皮肤,还可活血化淤,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,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。
对于刮痧适用的具体病症,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余安胜主任医师认为,刮痧对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腿痛、关节炎、腰扭伤等疼痛性疾病有效,对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哮喘、中风偏瘫等慢性病有辅助治疗作用,对牛皮癣、不孕不育,类风湿等一些疑难杂病也有较好的效果,还可以用于中暑、急性哮喘、心绞痛等。刮痧还能有增智、增高、增加食欲,预防和治疗近视,调理脏腑,延年益寿,养颜美容的功效。
那么,刮痧保健治病的机制和原理究竟是什么呢?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侯文光医生认为,刮痧的治疗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调整阴阳: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,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。如肠蠕动亢进者,经常会腹泻、排气。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,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;反之,肠蠕动功能减退者,例如便秘、胀气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。
活血祛淤: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,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,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,增加组织血流量,从而起到活血化淤、祛淤生新的作用。
舒筋通络: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,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。另外,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,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。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,从而消除疼痛。如各类痛症,例:颈椎病,肩周炎,腰痛等。
排除毒素: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,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,血流及淋巴液增快,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,使体内废物、毒素加速排除,组织细胞得到营养,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,增加了全身抵抗力,可以减轻病势,促进康复。
行气活血:气血(通过经络系统)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、温煦等作用。刮痧作用于肌表,使经络通畅,气血通达,则淤血化散,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,全身气血通达无碍,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。
全身均可刮痧
在针灸、拔罐、刮痧等传统疗法中,“一板在手”的刮痧疗法最为简便,可以作为家庭保健方法。
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抗美教授认为,家庭保健刮痧比较适合寒证、痛证、血液循环不畅、脾胃欠畅等症,尤其对风寒型感冒效果显著。刮拭颈项部位的风池、风府、大椎等穴位后,通过摩擦生热,加速血液循环,使体表的毛孔张开,热邪、寒邪就被逼出体外。一般热性感冒不主张刮痧。
关于刮痧部位,全身均可,但以背部为多。人体的背为阳,腹为阴,人最重要的是保护阳气,因此要注重保护背部。一般寒气都是从背部侵入,所以在刮痧时也要从背部开始。 背部脊椎正中有一条督脉,旁开1.5寸处是两条足太阳膀胱经,刮拭这两条经脉可以振奋阳气,驱逐寒气。
一些痧性体质的人,隔一段时间就要刮痧,腰背痛可在腿部委中穴位刮痧,高血压等阴阳失调的症状可在手臂曲池穴位刮痧。一些人面部有红血丝或者痤疮、色斑,都是血液循环不畅,也可以通过刮痧使血液通畅。
上海市中医医院
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
嘉定院区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荣联路68号
电话:021-56639828
芷江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
邮编:200071
电话:021-56639828
石门路院区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67弄1号
电话:021-62588203
沪ICP备15010047号
沪卫(中医)网审[2013]第20015号
订阅号二维码
服务号二维码